【从0到1,建立一个500人的“媒体精英会”,做一件价值百万以上的事情】
在几年前微信朋友圈的打开率是很高的,今日头条出来之后,打开率下降了。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兴起后,朋友圈的打开率更低了。各大APP都在抢占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
【我的诉求及缘起】
我微信有5000个好友,已经优化了好几轮,每位好友对我来说都特别有价值。但是由于不能平时经常和好友们一对一交流,另外他也可能不刷朋友圈了,就算刷朋友圈也不一定能经常刷到我。那么就出现了个问题,我们断层了彼此生活在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微信好友超过5000人不能看朋友圈,朋友圈作为自我展现的渠道,一般我会把好友控制在5000人内,人多了就会清理一下。
这个过程中删除了平时不怎么交流的好友,发现有时候是一种资源浪费,可能那个人其实挺有实力,只是短时间内没有合作,但放长远一点是有合作空间的。
那么我一直在想一个形式,就算平时没和他交流,但他对我依然有一定的认知。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我们想知道一个前提,就算我经常发朋友圈,也会有大比例的微信好友对我了解很少。
目前最适合我的方式,就是把那些微信好友拉到一个有价值的群。我作为群主,只要群活跃,他们就能眼熟我。
【开始行动】
媒体资源是很重要的,影响力就是实力。掌握了一些媒体资源,以后用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撬动一个事件营销,节省大量的运营成本。
我从大学就开始做自媒体,加了很多媒体老师,有电视台、有杂志、有报社、有科技媒体、有大众门户的。但其实平时交流很少。我想让这些老师对我有一定认知,未来合作或采访时也能想到我,那么需要怎么做呢?
OK,建立让这些老师感到有价值的社群,你作为群主,以后这些媒体老师们都会和你保持良好的关系。至少下次你有事情想找媒体老师帮忙的时候,他对你是有一定印象的。
所以我就拉了CCTV、《福布斯》、《胡润百富》、《财经》、《商界》、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人民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等多家媒体的老师们。
还有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制榜人Russell、福布斯中国CEO李思卫、新榜创始人徐达内、铅笔道创始人王方、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知名媒体人keso、刘韧、刘兴亮、卢松松等老师。
【二次传播】
媒体老师们平时很少进群,他们其实也有想与其他同行进行交流的诉求。
拉了一些知名的老师们作为“媒体精英社”的种子用户后,我开始实施推广策略,也就是二次传播。我给每位媒体老师都发了邀请函,邀请他们加入,邀请函页面有一个扫码入群的窗口,留的是我的微信二维码。
这样的好处是,进来的群成员更珍惜这个群,更有归属感,不会乱发广告。另外通过朋友圈加过来的基本上都是媒体人和公关负责人,质量都特别高。
比如又来了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毛一翔老师,和讯财经新闻部主编季丽亚老师、《销售与市场》主编张旭老师、宝能中心策划总监、 百果园公关负责人、RealAI公关负责人,联想和字节跳动的小伙伴,人民网、新华社的老师们。
微信那几天的状态是被加爆了,不断的删除好友加新的高质量微信好友。
【结尾】
通过了拉群,很多原来朋友圈里不是很熟悉的好友,对我印象更深了。
最后有一点小建议,如果你在社群方面是新手,不要快速拉满500人。一方面管理耗费很大精力,另一方面生命周期很快会结束。拉满了500人,需要定期清理那些潜水的群友,拉些新鲜血液进来,群会更活跃。
我见过很多新拉的社群,没几天就成了广告群。所以不得不佩服亦仁大大,生财旗下的社群质量都特别高,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的程度。
做社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2017年初创立了95后创业者社群,2017年底就和群里的小伙伴成立了个最高峰估值三个亿的区块链财经(2018年1月泡沫最高的时候),公司最高峰招了60人,240多万一年的价格在深圳科兴科学园租了一个1000平的场地。
2018年创立了个身价过亿的90后区块链大咖群,群里有搞了个募资过亿项目的小伙伴,也有高峰市值近百亿的项目创始人,也有管理2亿加元基金的优秀青年女性。也有过一位群友投了另一个群友600万。大家都是90后,经常面基一起玩。那段时间社群还经常出现在36kr等媒体上的文章里。这些故事有机会会再写一篇文章分享到生财有术这个大家庭里。
【附录】
图1:群成员截图
图2和图3:媒体老师的朋友圈分享截图
图4、图5、图6:当时很多媒体老师加我的状态
图7、图8、图9:群里老师的自我介绍氛围很好
王子健:95后创业者,折腾互联网10年。媒体精英会发起人,京东金融直播常驻嘉宾。同时也是福布斯中国撰稿人,36kr,创业邦,虎嗅,艾瑞,蚂蚁财富,i黑马,投资界,亿欧网,金融界,澎湃新闻等多家平台的专栏作家。接受过日本电视台,法制日报等媒体的采访。微信:1051878484,欢迎生财的小伙伴们多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