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零售倒卖生意 #一起赚美元
2012年,在温哥华有个叫Hallatt 的哥们儿,原本在加州互联网公司上班,回了老家温哥华以后,发现这里没有他喜欢的 Trade Joe's 的店铺。
于是他全职做倒卖生意,模式很简单,每周开车到美国采购几千块的货 (生鲜,冻品不要),然后回温哥华摆在自己的货架上。
他用零售价格买,每个货品他增加2--3 美元的利润卖。他的店铺叫 Pirate Joe,颇受欢迎。
到了2013 年,Trade Joe's 对他提起了诉讼,说是侵犯了品牌商标权利。法院没有采信,说没有证据表明 Trade Joe's 受损,并且以零售价购买,实际是有利的。
考虑运营成本,据Hallatt自己说,其实也不太赚钱。
然后Trade Joe 开始多个手段,比如限制他的购买,逼迫他到更远的商店采购等。同时继续诉讼,到了2017年,Hallatt 宣布Pirate Joe's 关门, 并不是输掉官司,而是诉讼成本太高了。
类似的倒卖生意,其实是最老实巴交的了,还要自己囤货,自己进货,自己承担风险,最后还把自己搞关门了。
倒买倒卖这个生意一直存在,并不只是来源于信息差。
可以从营销的4P的角度来看:
1, Place, 地域,这个从美国往加拿大拉货就是地域的倒卖,有时候是政策,关税等限制造成了倒卖的空间。有时候是产品只在当地有卖,例如武汉某医院的护肤膏。
2, Promotion, 促销,很多人在促销期间囤货,囤卡,然后慢慢卖的模式,股市币圈打新也是这个模式,囤鞋的也差不多。
3, Product,产品本身,有很多产品是小众稀缺的,这个也可以倒,比如特斯拉的酒瓶子,最近火热的NFT。
4, Price,这个案例就是茅台,比如官价和实际价格就差1000 块,当然有倒卖的动力。
同样,在美国的德州,也有一个类似的模式,从实体店买东西,到网点上销售,目前还没赚钱,但值得看看。 (有点国内早期互联网的意思)
德州有个加油站巨头叫 "Buc-ee", 有近40家的门店,基本是加油站+杂货店。公司网站在这里 链接 ,有人把他们称为杂货店的迪士尼。他们奇特之处有几个:
1,杂货店很大,功能很完备,卖的商品很多很有特点,不少自有品牌,一年这个连锁加油站的销售是5亿美元。
2,油站开在较偏僻地方,远离大都市,怕竞争不过小加油站
3,不开网店,估计为了吸引人流到店多消费
4,1982年开张,积累了四十年的声誉
于是就有一个德州的哥们儿,开始想合作帮对方做电商,对方完全没兴趣。于是他决定采用了类似 Pirate Joe的模式,自己去店里买货,然后一一上架自己的Shopify 店铺,平均加价是 34%。
此外,他还1000 美元雇佣了摄影师给这些拿回来的产品拍照片。
目前这个网站texassnax.com还活着,在Reddit 的回帖里,也有不少人看好要下单。
一个典型的评论是这样的: 我喜欢他们家的某某产品,但要我开车40分钟去买也太麻烦了....
这个其实就是营销理论里4C 中间的 Convenience, 方便。
这个模式好处是,直接借用了Buc-EE 的品牌信用,成本低--他每次买2000块的货,风险不大,坏处是体力劳动比较多,而且不知道啥时候不让大量采购了。
今天这两个倒卖的案例,一个已经挂了,一个还未见成功,但整个思路 -- 本地特色商品的再销售,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
前一段时间线下聚会,说重庆没太多特产有价格品类优势可以拿到网上去卖,不如江浙深广。结果真有人做重庆的--机电产品,说优势还可以。就是先去机电市场看货,然后挂网上卖的模式。(当然,出口还有许可证,运费等诸多考虑)
所以如果大家身边有啥特色产品,也可以考虑倒一倒。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