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遇冷,局中人真的感受到寒意了么?
7月份开始,圈内的创投媒体们都在写新消费刹车了的相关文章,记者们蜂拥而上逮住这个选题总想搞个大新闻,朋友圈刷屏最多的应该是36Kr那篇题为「消费品刹车,投资人追尾丨深氪lite」的文章。
比较诡异的是,本来我以为这波风已经偃旗息鼓了,没到几周前又被一篇「我那投消费的朋友,去面试硬科技了」小范围的刷屏了一波。媒体记者们去年故事的版本是肆意鼓吹消费是移动互联网后最后一个热战场,大到国际形势小到渠道演变分析得头头是道支撑自己的论点。
这个立场的转变仅仅过去了一年,不知道硬科技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新消费?媒体的报道准则应该是公正客观,作为新消费的局中人看到这些听风就是雨的报道只有两个字飘过:呵呵。
2014年进入消费这个行业,7年的工作都是围绕品牌、营销、运营展开,歪打正着踩中所谓新消费这个风口。伴随着我供职的品牌从0到1,这个项目发展的过程中也拿了上千万人民币的融资,而且个个都是来头不小的头部资本。这个行业我自认为算是一个局中人,作为亲历者和旁观者眼见不少项目起高楼,眼见他们宴宾客,眼见高楼塌......我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行业跟其它行业的发展轨迹一样并无区别,都会经历萌芽,爆发,混沌,然后趋于稳定。
如媒体口中所说,新消费确实遇冷了,但作为居中人感受到寒意了么?还真没有,相反我感受到的是欣欣向荣。
目前我感受到的新消费遇冷都是来着一级投资市场,与一年前相比资本们确实不敢出手了,去年真的疯狂到很多业内人看起来非常垃圾的项目都能拿到钱。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很多投消费的投资人对行业缺乏敬畏,拿着投互联网的那套逻辑套在消费这个行业。可消费品这个行业马太效应没那么明显,不可能出现一家品牌独大的局面,资本用金钱买时间和空间这套方法论就有点水土不服了。欲望与现实形成落差,投资人自己跟基金LP没办法交代。
另外就是消费去年火了之后很多想要捞一把就走人牛鬼神蛇都进来了,水就是被这帮人搞浑的。我上个星期听到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做过C轮公司融了大几千万人民币的玩家去年跨界进入美妆行业,他按照资本的估值模型精算了每个阶段需要达成的数据,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让公司融到下一轮,不计成本的做数据.....结果可想而知,一地鸡毛收场,烧掉上千万之后公司清算。这种就完全是行业的耗子屎,被坑过的投资人自然要小心谨慎。
还有一种就是靠着流量红利疯狂卖量,疯狂做营销然后冲一个看起来很牛逼的GMV,然后等着下一轮投资人接盘再继续冲。可没想到行业冷却这么快,打着望远镜都找不到接盘侠,项目没钱烧,产品力又不行,销售额一落千丈......露出本来的面目,资本又不是傻子不撤退才怪。
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真的产品,真的好品牌才不会被这个所影响,因为他们甚至都不需要融资。消费本身就是一个现金流很好的行业,能花钱的地方无非就是团队建设、供应链和营销,小滚大也能夯下来,无非就是过得辛苦一点,时间拉长一点。所以一级投资市场这一波遇冷让行业降降温其实好事,大浪淘沙能淘出踏踏实实做产品,做内容的品牌,让投机者出局。
而我感受到的欣欣向荣其实是来自从业者端,这些参与者才是行业的明天。
最近我关注到一波新兴的力量在下场孵化新品牌,就是那些厂二代们。
为什么厂二代们开始干这个事情了呢?据我的观察是这样的,持续2年的新冠疫情影响,大部分留洋的厂二代回国了开始折腾事情了。目前国内这个经济形势在父辈打下来的江山上起跳可能是最靠谱的路径,加上新消费经过媒体的包装又有完美日记这样已经上市的标杆听起来也没那么LOW,那就搞起来呗。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隐藏在这一波网红品牌背后的工厂。他们有强大的供应链做支撑,有真的技术为产品创新做支撑,有资金有实力,也有把货铺到线下的既有网络……
这帮人多聪明啊,要学历有学历,要见识有见识,思维比起做工厂出生的父辈活跃多了,利用好这么优质的土壤是完全是有机会折腾出来一片天地的。
还有一波新兴力量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们。我接触到的范围内有大厂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也有做金融的投资人,有保洁这样一些快消的业内人......
可能是厌倦了大厂的内卷吧,也有可能就是长期看好这个行业一定要进来折腾点事情。这个时间点选择进入一定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看行业的未来就是看人才是否往这个行业流动。你说,这个行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有能力的人,这难道不是欣欣向荣是什么?
能踩准点吃到流量红利固然好,可低垂的果实迟早会被摘完。调整好心态啃下难啃的骨头,攻下难爬的山头,攻克难做的工作……
好产品+好内容+好渠道,品牌扎扎实实走,日复一日往前拱肯定会抵达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