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星主加精了我的这篇文章:

感谢星主加精了我的这篇文章:链接。大家的喜爱就是我持续分享的动力,再接再厉。

最近无论见客户还是供应商,几乎每个人都在感叹:“今年生意不好啊。”

确实今年受外部因素影响,许多人的生意都不太好做,业绩下滑30%甚至50%都是常态。但我回顾了过往创业10年的历程,似乎......好像......没有哪一年是挣钱特别容易的?

我有一个越来越深刻的认知,无论创业还是企业经营,它都不是一场赌博或者一场短跑比赛,不存在牌面一揭开或者鼓足干劲一冲刺就瞬间暴富然后功成名就。它更像是一场持续几十年的马拉松障碍跑,你只需要稳定地往前跑,争取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但凡不出现方向性的问题又或者摔倒了起不来,总能够慢慢地靠近终点,想快也快不了,想急也急不来。

在我看来,对于创业和企业经营来说,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功”,因为所有的成功都有可能只是暂时的。

与其追求成功,倒不如追求尽可能少的失败,又或者追求失败之后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迅速地爬起来继续往前跑,因为在创业和企业经营的过程当中,失败几乎就是一件日常的、几乎无法避免的事情。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海外客户的创业故事,这个故事是几年前我去墨西哥拜访他时聊出来的,当时我俩坐在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坎昆沙滩(全球十大海滩),一边喝酒微醺,一边畅谈人生。

我的这位客户叫马特,今年50岁,但创业却已经35年了。出生在普通家庭的他在15岁那年面临着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从此过上挥汗如雨的日子。

第二个选择,离开学校做属于自己的小生意。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选择了第2条路,因为他实在太渴望赚钱,也太渴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了。毕竟自己的父亲仅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快乐但也清贫,根本就给予不了家人优越的生活。要改变这一切,他就只能够依靠自己。

但到底创业做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

墨西哥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在限速110公里/小时的高速公路上飙到了200公里/每小时,然后被警察逮住了,掏500比索(约合170人民币)就可以轻轻松松搞定;去金字塔景区Chichen-itza的时候发现没有停车位了,给了保安200比索之后,对方硬是给你挤出个位置来(又或者本来就有位置就等着你掏钱呢);去景区的官方办公室找的导游只有45分钟讲解时间,而且还得跟大队,私下自己去找导游,可以有一小时的讲解时间,而且还是全程陪同......总而言之,“赚钱”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马特作为一个本来就非常聪明的人,在这种环境之下简直就是如鱼得水,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挣到了人生的第1桶金。

墨西哥被称之为美国的后花园,当时许多优质和昂贵的产品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马特听说原来美国的许多产品其实都产自中国之后,他开始将眼睛放到了遥远的中国。作为一个执行力超强的人,他说干就干,马上申请了来中国的签证,从此开始了他和中国30余年的缘分。

曾经听一个朋友说过,去北朝鲜旅游只能去官方圈定的领域,当时的中国可能和北朝鲜差不多。所谓中国签证,事实上只能去广州,而且一般也只能在酒店和展馆之间来回,要自由行动并不容易,参展企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也跟现在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许多企业的参展人员连英语都不会说,只懂得用手比划,用计算器说话,但不管怎样价格肯定比在墨西哥本土采购更便宜,遍地都是黄金商机。马特一边逛一边思考,最终选择了他从中国采购的第一个产品:金鱼。

听到Goldfish这个单词时,我还蛮惊讶的,确认了几遍才敢相信。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都认为金鱼这玩意儿怎么可能长距离运输?许多当地的商人也这么认为,于是根本就没有人想过金鱼居然也可以从中国进口。但马特就是敢想和敢干,最终这批货让他挣到了远高于过往的利润,于是从中国进口越来越多产品,并销售到墨西哥甚至南美洲的这颗心开始熊熊燃烧了起来。

之后几年,他开始频繁从中国进口各类产品,最一开始的时候品类很杂,基本上什么挣钱就做什么,后来慢慢缩小到了家用电器品类,又慢慢聚焦到风扇,然后又更新换代到空调,总而言之生意越做越红火,不到25岁就挣到人生的第1个100万美金,公司也开始搬去美国的迈阿密,意得志满,英姿勃发。

青年得志,最容易发生的就是目空一切,觉得“反正老子做什么都能挣钱”,于是会开始盲目扩张生意,也会开始随随便便花钱。马特也不例外,有了钱之后的他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了,买豪车(兰博基尼、法拉利),购置房产,买游艇等,情人五六个,周周各不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还记得在坎昆的海滩上,马特眼神复杂地看着海面上的一艘游艇说“我当初的那艘游艇比这一艘还要长”。

是的,“当初”。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马特破产了。产品突然之间就没有了销路,房子也跌得一文不值,屁股后面还欠着供应商的一大堆货款,生活好像瞬间变了样,变得让人好绝望,头发都熬白了好几根。最终,他把当时花了130万美金买回来的游艇低价卖掉,把所有的豪车也都卖掉,还了供应商的钱款后只身回到了墨西哥。

能够做到这一步对一个墨西哥人来说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我正好在墨西哥驻外,当时分公司的超期应收账款足足几百万美元,但那些欠我们钱的墨西哥公司们,要么说产品还在仓库里你拉回去,要么说销售情况不好无力还债请求再宽限半年,要么索性破产跑路不见踪影,千方百计想着如何还供应商钱的企业少之又少,更别提那些可能以后再也不会一起做生意的供应商们。

在这点上马特明显有别于一般的墨西哥公司,他不愿意损害公司和自己的品牌,也不愿意别人为本不应该承担的后果买单,该他付的钱一定会付。这一点我相信也是他二次创业的时候,有那么多人愿意帮助他的原因。

经历了一次破产的马特,明显变得比以前更加成熟了,他开始摆脱了赚快钱的想法,开始不想做贸易,不想做只是倒卖倒卖的搬运工,毕竟像这样的生意着实太多人干了,他想做独有的、能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的事业。

在多方考量之后他瞄准了LED行业,而且和多数商人不一样的是,他想做LED产品的生产制造,而不仅仅只是进口了之后再简简单单地销售。毕竟墨西哥的电费非常贵,照明的升级改造绝对势在必行,而且墨西哥的人工便宜却又没有几家生产制造型的LED企业,况且拥有一个本地制造企业对于拿下政府工程项目有帮助。

假如是10年前的马特,当他有这个想法的时候,相信他会毫不犹豫地说干就干。但如同之前所说,在经历了一次破产危机之后,年过不惑的马特比以前成熟多了,他按捺住了内心的冲动,买了一本厚厚的LED专业知识书籍,而且还是英文原版的而不是西班牙语的,然后一点一点地研读,一段一段地记笔记(这本书我见过,厚度超过5厘米,里面密密麻麻的全部都是笔记)

许多人常说生意不好做,销售不好干,但从来没有试过深挖自己的行业和专业,也从来没有去学习自己本应该学习的知识(不管是产品知识,行业知识和市场知识),干了许多年,还是仅只能作为一个报价机器,然后还要抱怨命运的不公,埋怨“我明明已经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成功”。马特不一样,诚然在挣快钱的时代,他也一度迷失过,毕竟那个时候哪需要什么学习啊,A供应商报价后,他只需要将B供应商的报价发给A,自然能够拿到一个更低的价格。但现在,他知道价格不再是产品的全部,也懂得了厚积薄发的道理,知道假如自己要摆脱挣快钱的旋涡,沉淀就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动作。

花了大半年时间研究LED知识,在合上这本厚厚的书籍之后,马特重重地呼了一口气,他知道属于自己的另一个新时代就要开始了。

之后他多次往返中国与墨西哥,开始寻找满足自己设想的产品,并且还在产品的二次开发中融入了许多自己的设计。在试水了一段时间之后,马特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可行,于是他开始筹建在墨西哥的工厂,但此时他遇到了一个关键问题。

假如他要将精力用于墨西哥当地工厂的运营,势必就会没办法兼顾中国这边的采购事务,尤其采购配件跟采购成品不一样,供应商多,流程复杂,还需要考虑不同配件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例如A配件到达的时候,B配件也要同时到达,但是两个配件的交货期往往并不一样,而且有的还是走空运有的还是走海运,先下订单又会对现金流带来压力,要是不小心提前到达了又会对库存造成压力等。这本来就是一门学问。

刚好这个时候,我当年在墨西哥分公司的同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他,两个人偶然间聊起了这个问题,我的同事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我在中国有个朋友或许可以帮到你”。于是,我和马特的人生轨迹开始真正产生了交叉点,漫步在沙滩上的时候,马特说"it's really my luck to meet you",但这何尝不是我的运气呢?

当时我刚刚创业一年,家用电器的业务还算稳定,突然来一个客户说要不要考虑合作一下LED产品,其实我是犹豫的,一来担心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LED到底能不能搞得定,二来配件供应商多且杂不清楚自己的精力是否能够负荷得来,三来对方自己也是刚刚进入这个领域,项目前景暂时还是一片空白。

最终咬咬牙决定:干。

毕竟无论怎么看,LED的生命周期远长于家用电器,而且帮助客户慢慢壮大,本来也是我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事情。

之后,就是一段漫长的学习和产品测试的时光,整整一年仅仅只有样品单,几乎谈不上任何物质收入,假如你问我那个时候到底图什么,我想可能是马特的勤奋、用心和投入打动了我吧。大家都知道中国和墨西哥隔了十几个小时的时差,一般情况下你今天发一封邮件,明天能够收到回复就不错了(尤其是许多墨西哥人确实挺懒的),但马特不一样,不管是墨西哥时间的凌晨12点还是早上四五点,收到他长长的邮件都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就好像他根本就不用睡觉一样。

再加上他又是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我当时就觉得这样的人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事实证明,我的眼光还不错,从2012年正式开始新项目到现在,马特的生意越做越大,短短几年时间就东山再起,迄今已经拥有两家工厂近百名工人,奠定了属于自己的行业地位,而我也借势将LED照明做成了公司最主要的业务领域,取代了一直以来的家电业务。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假如马特没有遇到我,可能今天还陷在供应链管理的漩涡中难以自拔;而假如我没有遇到马特,公司也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而我和马特这种相识于微时的交情也随着时间一点点发酵,早就已经超脱了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记得我当时问马特:“有考虑过什么时候退休的事情吗?”,马特愣了一下,摇摇头说没有,说他很享受工作的过程,不到干不下去的那一天都不会考虑退休这种事情。

我笑了笑,心里想这可能就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了。作为一个职场人,我们到底是先取得成果再享受工作,还是先享受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果,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对于马特来说,从35年前开始到现在,我想他一直秉持的,应该是后者吧。

但是,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种事情,往往只会发生在童话世界里。在现实世界,人生往往是起起落落落落落,尤其是对于创业者来说。例如就在我们认为一切顺利的时候,全球疫情爆发了。由于墨西哥政府暂停了基建项目,导致价值几百万元的货柜滞留在墨西哥港口,马特的两个工厂被迫关闭了一个,事业再一次陷入了停顿。这种停顿,直到2021年经过马特的再一次奋力求生,才开始重新启动。但直到2022年,都没有完全恢复元气。

但我相信,聪明如他,坚韧如他,总有一天会回归事业的巅峰。

失败本来就是创业的主旋律,假如没有一颗“大心脏”,缺乏了心态的修炼,很容易在面对困难时,一个不小心整个人就塌下来了,完全崩溃。

许多人的创业是带有“赌徒”心态的,喜欢all-in,喜欢背水一战,成则飞上云端,败则跌落深渊。

我有点不一样,我考虑的从来不是能够挣多少钱,而是我能够亏得起多少钱。

这听上去好像有点没出息,创业英雄难道不应该是快意恩仇,勇往直前,不虑成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吗?

可恰好就是这一点,让我身边多少朋友在创业路上纷纷陨落的时候,我还能够坚强地一步步前行,直到走到今天。

还是那一句话:不管是创业也好,企业经营也罢,你能够赢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能够扛住多少次失败,毕竟这是一场可能长达几十年的马拉松障碍跑,而不是一场仅有100米的冲刺跑。

失败了能够马上爬起来,或者少失败,甚至不失败,其实就已经是最大的捷径。

最后,分享我在新书《第一次做生意》里的一句话:“创业是一场马拉松,作为一名长跑者,我们要耐得住被短跑者超越的寂寞。”

与大家共勉。假如你喜欢本文,请点赞告诉我,谢谢。

生财

1个月拿到28个视频号购物车的经验复盘 各位生财圈友大家好,我是肖肖。 4月份加入生财,6月份第

2024-4-9 4:07:38

生财

大家好,我是小焦。 两年前我有幸在生财认识了一个人,收到他转过来的一笔款项,按照当时我的工资要省吃

2024-4-9 4:07: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