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在复旦MBA有一节关于流量的分享课,今天正好整理PPT,分享其中的一节。
《永远只做5%的生意》
这是我自己创业以来的一个感触。
我是普通人,所谓普通人就是大学毕业以后的所有获得几乎全靠自己的人,普通人从职业到创业这中间需要的大部分认知、能力、钱财都需要依靠后期自身的摸爬滚打积累。
创业成功很容易吗?
说实话,很难。
因为成功的结果需要要素的累积,达到这个点,结果自然发生,达不到这个点,才不配位,运气带来的钱财也会流走。
比如呢:
怎么理解流量?
怎么理解用户?
怎么看待产品?
如何选择经营?
......
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是思考和理念的千差万别。
如何看待生意?选择市场?如何选择用户?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延伸开来看,还有一个关于今天大部分、普通人、小公司在接下来的经营逻辑。
包括我自己也感受和经历了专注、效率、极致前的痛苦选择,最后为什么选择上只做5%的生意?
我在旅游行业,结合旅游业来说说小企业的经营逻辑。
01定位
定位决定了选择,定位也决定了主要市场和目标用户,尤其是在旅游行业, 大部分公司是缺少明显定位的,很多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机票、酒店、跟团游、定制游、会议、团建、亲子......,也就是只要你有需求我都能做。
但这不是今天和接下来的用户喜欢消费的品牌和公司。
用户开始喜欢美的、精致的、有格调的消费品牌,在用户面前塑造有个性、差异化、标签感明确的旅行品牌成为新旅游公司的一个努力方向。
一个没有定位、缺少标签的旅行公司很少被用户记忆、传播和推荐,即便携程,也很少有用户向周围推荐自己的预定来自携程,但会有用户向朋友推荐自己的旅行来自“**旅行,他们家还不错,线路都是自己设计的,玩的也很开心”。
你细心地看,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很多新出来的旅行公司只要出现的时候都是伴随着定位和价值观的,“我做什么的,什么人该关注”非常明确。
没有特点和个性,缺少标签和坚持,很难被吸引和喜欢,品牌要给到用户方便的记忆、传播和推荐,你希望用户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说什么?
“他们,我也说不清楚,你看看吧”
“他们专门做老年人旅行的,比较不错,可以看看公众号”
“他们做团建旅行的,经常带不同公司团建”
“他们做中产旅行,价格比较贵,但是线路确实玩的好”
“他们做户外旅行的,年轻人很多,线路很小众,都很好玩”
.....
这是5%带来的传播。
02保证交付水平
一个能做全部人全球旅行生意的公司是怎么做的?
上一秒问了用户想去南极,下一秒开始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询问,哪家可以做南极?
拿到行程和方案以后,对价格稍加修改,丢给用户。
如果用户有反馈和持续咨询,一段长时间的对话搬运就开始了。
类似这样核心领域以外的业务,旅行公司从中提供的专业价值是非常薄的,整体的交付水平都会不可控,把用户体验交给了运气和随机。
在今天全面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经营中,大部分、普通人、小公司想要长久、健康地经营下去,除了做用户心中“一直的好人”是没有其他选择的。
坏的比好的传播的更快,超出能力范围以外的业务也会超过自身的服务交付水平,给经营留有很大的风险和缺口,用户交给你的是信任,留给你的是未来,遇到能力范围以外的钱,更要慎重。
真诚不一定是真的善良,真诚可能是洞察以后的主动选择。
这是5%带来的健康。
03用户不是上帝:体面、尊重、认可
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用户选择你而付费,是因为你提供了匹配价格需要的价值,是基于需要、认可、交付和满足,始于用户需求、基于认可选择、实际交付完成后满足需求,这个过程双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实际中为什么常常会有不平等,或是甲方心态?
很多时候是用户的思维定势,花钱的一方很容易把自己当做甲方,用户的心态无法改变。
但也有很多时候,是自己的价值积累的还不够,导致用户的不理解、不尊重。
价值不够,用下低3分的态度来补,把用户抬高,把自己降低。
用户的甲方心态无法改变,但可以选择,好的品牌都有保持自己选择用户的权利。
一个付费用户的不尊重,过于甲方心态的高姿态,应该更早地沟通和拒绝,不应该是唯唯诺诺,一切照办。
有的流量不要你,有的流量你也不要,做经营需要赚钱,也需要体面、尊重和认可。
这是5%带来的从容。
04专业、细分、聚焦
小公司的生存逻辑应该是什么?
标签感极强、效率极高,像是一根伸向市场细长的针。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户外旅行创业者,云南的雨崩村,今天在旅行市场的体量不算很大,7年前的一家户外地接社进入雨崩,到今天做到了这个目的地体量的绝对第一,在丽江、香格里拉、雨崩村自建酒店,因为发团高频,可以驻村设置摄影师为用户拍照,建立自己的全职领队,从布局资源到用户体量,从服务交付到闭环管理, 竞争力和标签慢慢显现。
中国旅游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粗放的经营机会已经变得很少了,只有专业、细分、聚焦才能做出明显的差异化和用户体感。
这是5%带来的专业。
05.5%的生意小吗?
5%是主动放弃,主动放弃的是每个近在眼前的订单诱惑,但放弃掉相互不符合的人,也会吸引来符合定位的人。
看得到的是眼前的失去,看不到的是未来的增长。
前提是有明确的标签和差异,和足够的专业。
我们自己今年成立了新的品牌来做全网的搜索流量:即刻下单,本来出发点是做旅游业务的,但是做着做着找过来的人就多了。
服装能不能做?牛肉能不能做?美妆能不能做?
说实话,我非常心动。
但是有一天爱人跟我说,你真的要开启这么多业务,你都做的好吗?要投入多少资源进去,会不会丢掉你旅游的地位和产出?
一下午我想了很多,决定在旅游流量业务没有做的很扎实的情况下,不轻易开启新项目,包括公司已有的100多万收益的广告业务,我也做了暂停。
这是小公司创始人的难处,精力放在哪里,业务产出就在哪里。
贪多、不专注可能会丢掉基本盘。
但是回过来,仅仅旅游业务的空间,其实已经够我挖很久了。
每次走到不同的城市,都能发现这个城市还有人做这个的做那个的,做的都很好,5个人1000万-2000万的年交易,对于大部分、普通人、小公司,这个生意小吗?
这是5%带来的规模。
06当成交和不成交的客户都说你好
前段时间也看到小马宋老师的分享,说的很好:
拒绝客户,并不是不想做生意。而是保留机会,保住口碑,当你成交和不成交的客户都会说你好的时候,你的业务反倒会慢慢变好。
好的生意是相互认可后的相互成全。
有的流量不要你,有的流量你也不要,做经营需要赚钱,也需要体面、尊重和认可,最后坚决保留自己的选择权,不做生意中的乙方。
对于今天大部分、普通人、小公司来说,经营逻辑变成了做好5%的专业领域,选择5%的目标用户。
5%的主动选择可以带来传播、健康、从容、专业和规模。
【昵称】许义
【所在地区】上海长宁
【公司/Title】谱见文旅 创始人 投资人
【自我介绍】
新媒体创业者,《新旅游》《小红书变现7堂课》作者
【其他龙珠文章】
1.《人生辛苦的价值》
2.《小红书3天新号粉丝破千的运营方法论》
3.《通过低成本搭建旅游行业的供需匹配系统,实现稳定月入5W》
-----end-----
我向亦仁提个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合适:生财应该是离钱很近的人,无论更早看到机会、资源链接,还是自身洞察找到优秀团队,亦仁有面对大量生意机会而自己无法一一去做的苦恼吗?
生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结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