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创业拼命宣传自己,做大了就要拼命宣传案例  这是一个朋友徐昇自己的公号读《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

刚创业拼命宣传自己,做大了就要拼命宣传案例 

这是一个朋友徐昇自己的公号读《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的系列文章之一, 今天转发给大家。

徐昇也为我们小马宋做过辅导培训,欢迎大家关注他的公号“徐昇”。

1、一家乙方公司,老板创业越来越成功,大多会经历从工作室,再到成熟公司这个从小到大的过程。

2、工作室阶段,客户聘请的,
本质上,其实是老板本人/合伙团队。

国内的策划行业从一开始,王志纲、高峻、叶茂中,开公司,客户就是冲着创始人、老板来的。

这时候,老板就是客户心目中的专家,而且是有知名度和口碑的专家。

3、为了实现知名度和口碑,老板要写文章、写书、发表演讲,通过合适的媒体/平台,发表犀利的观点,
从而积累自己的专家“认知”。

衡量标准,可以简化为老板本人,
在客户圈子中的知名度。

干这件事干的最好的,是奥美的老板大卫·奥格威。

可能大家和奥格威不是同时代,刚入行,甚至入行前,就看过《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这本书了,所以没有意识到他写书这个动作的威力。

这本书应该至少卖了150万册,也许现在还能给奥美招揽顾客和人才。

奥格威自己说:“我为什么要写它?首先,给我的广告公司招揽新客户;其次,检验我们的股份公开上市时候的市场条件;最后,提高我在生意圈子里的知名度。它做到了一箭三雕。”

奥格威是在1962年夏季休假期间写的这本书,这时候他已经创业14年了(他是1948年创业的)。

相比之下,后辈完全不需要14年。

比如刚才说的叶茂中,没正式创业之前,就翻阅群书,“编辑”成一本《广告人手记​》,1996年出版。

叶茂中的公司呢?1997年才成立。

4、工作室的经营逻辑,不是追求高速增长,而是追求:

· 未来可以出口碑的超级案例
· 未来可以分利润的合伙人才

小马宋老师在2017年刚创业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表述:

“我现在就是做一家小咨询公司,现在核心的纲领就是不做大,今年明年只要4个人就够了。”

“很多人做公司就想立刻做大做强,当然我也挺想,但这不符合咨询行业的规律。

咨询公司就是需要一个个案例去打磨,一点点迭代经验和认知,一点点去培养人才。

迅速扩张也没有规模效应,反而导致服务水平迅速下降,对长期发展没有好处,对客户也没有好处。”

这时候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全员的积极性。

5、慢慢发展大了,变成公司之后,
公司主要宣传的,从大师、专家,
慢慢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案例。

甚至一页广告,全是案例,都变成了logo墙。

这时候专家并没有“退位”,还会在图书、广告上出现,但你可以理解为,他/她变成了这家公司的“代言人”。

6、这时候客户想找的是,在解决某类问题上,有丰富经验的公司/团队。

公司宣传什么呢?公司要宣传两类信息:

第一,我干过很多同类案例;
第二,我可以熟练运用这些项目积累下的知识、经验。

所以公司要把这些案例的故事、积累的经验,写成商业案例,对外发发发。

7、工作室升级为公司,
对员工的培训就慢慢标准化、结构化,以便在公司内部,让知识、经验流动和套用起来。

8、随着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
公司内部的分享、积累知识经验的需求越来越高,慢慢就形成了部门职能、组织结构。

也会集中优秀人才,去集中服务经验最多的行业,形成“行业专门化”的部门/小组。

9、这样,工作室的管理,就不适配公司的管理了,管理的复杂度变高了。

最后向大家汇报一下喜讯,《卖货真相》已经连续三天成为当当新书总榜前三名,京东营销类书目热销第二名,感谢大家的支持。链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财

应对小红书电商【消费者隐私信息加密】解决办法

2024-4-9 3:22:40

生财

低成本,顺藤摸瓜法2——抖音达人秀寻找爆款带货视频

2024-4-9 3:22: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