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AI 一天,人间一年”,但真从应用落地的角度来看,AI其实是发展得太慢了。
“42 章经”公众号说,由于大模型的可控性差,一年过去了,仍几乎没有可以落地的产品。
“如果说,过去十年,创业者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如何讲故事拿到融资;
那么,新一代创业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当下市场的症结,即市场核心矛盾变化成为了【如何把产品做到落地赚钱】。”
大公司里的 AI 团队也一样,如果不能把 AI 产品做到可落地赚钱,而是整天想着怎么讲故事、吹牛皮,那么团队迟早要完。
那么,如何把AI产品做到落地赚钱呢?我目前有 3 个特别强烈的感受:
1、一杆子捅到“抢占稀缺资源”
做AI,也要以终为始,现阶段的这个“终”,可以比所谓的“高价值场景”、“转化结果”更进一步了,可以暂且落在稀缺资源的抢夺上。
真正让决策层愿意买单、执行层愿意落地的,绝不是简单的“降本增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制专家”、“替代员工”,而是“抢占稀缺资源”。
盯着降本增效去,你 AI 这么不可控还贵,我为什么不招更多便宜还听话的人呢?
冲着“复制专家”或“替代员工”去,你都来者不善了,只怕迎接AI项目的,就只有猎枪了。
只有真正一杆子捅到了“抢占稀缺资源”,决策层才会看到项目的真正价值,专家和员工们也才有用好 AI 的动力。
2、一次性给出可用的阶段性成果
“42 章经”公众号指出,解决可控性差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应用场景锁死在生产环节。比如聚焦生产中的分析环节,同时跟RPA、知识图谱等成熟技术结合。
在生成环节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现在还有活儿干的人,是没那么多闲心去“探索” AI 的各种玩法的。
因此,要么一次性给我直接可用的阶段性成果,要么就从我的工作流中滚出去,没时间陪你玩。
3、能做业务,就千万不要做培训
①
2023 年,据说有一批做 AI 培训和知识付费的人,收获颇丰。但花钱学 AI 的那些人,学完 AI 回去究竟有哪些落地了,有哪些提高了,还有待观察。
无论如此,今年没有人会不知道 AI 、不知道 ChatGPT,信息差的钱没那么好赚了。
与此同时,随着行业龙头和先锋企业开始用出效果,各行各业会更倾向于向有结果的公司和个人学,更倾向于获取直接可用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听一堂云山雾绕的 AI 科普。
②
如果个人真的想在 AI 领域有所作为,最好是别把培训当主业。
市面上确实不缺赚到钱的 AI 知识付费项目,以及 AI 培训项目。但他们赚到钱的关键不在AI,而在于他们本身的流量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
没有AI,只要有任何热点,他们都可以趁一波,再赚个盆满钵满。
可如果我们并不具备这些优势,却整天把认知拉到跟小白一样的水平,不去用 AI 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不去用 AI 抢占真正的稀缺资源,后果不堪设想。
我就见过一位非常资深的行业专家,因为几年前脱离一线去搞知识付费,现在ta的朋友圈已经没法看了。无论是 AI 的内容,还是ta 专业内的东西,都几乎看不到任何洞察了……
———
配图为42章经那篇公众号文章对应的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