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牛奶和签名售书中的工程思维
工程思维是一种研究或者构建复杂事物事的思维模型,它的核心有两点:“模块化”和“标准化”。
模块化,其实就是把整体切割成几个部件和模块。比如学习语言,这件事就可以首先模块化成听、说、读、写四个模块,然后再通过每个模块进行训练。
标准化,主要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并且让效率提升。
现代生产工艺的特点,就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生产效率才能提升。比如农业,中国人能吃到很多绿叶青菜,主要还是国内人工种植便宜,国外就很难吃到这些青菜,因为生产无法标准化,效率太差,成本太高。
过去的西红柿,成熟期不同,果实要次第成熟,大小也不一样,无法统一收割。今天通过生物技术改造,西红柿已经可以做到同时成熟,大小基本相同,然后统一收割收获。这在新疆这种大型农场已经实现,就提高了西红柿的生产效率。
比如给书签名,早期给书签名,是书印刷出来后一本一本签,今天做签名书,是让作者先签一摞签名页(我当时签了2万张),然后统一到印厂印刷,这就把签书这个动作相对标准化了。
我以前听王立铭老师讲在美国参观牛奶厂的时候,说美国的牛奶是反向工程化了,因为牛奶的脂肪含量并不相同,所以牛奶是先脱脂,然后把脂肪均匀的添加回去,这才能做到牛奶的标准化品质。
不过我查了一下国内牛奶厂的生产工艺流程,貌似并没有这一步,这个例子仅做示意,如果有业内朋友,可以来科普一下。
今天讲的主要还是工程思维这个概念,例子仅做参考。
我把当初在读书群分享的创业故事集合成了一篇文章,发现大家居然很喜欢,今天再次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