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受亦仁兄弟邀约,做过一期生财合伙人的分享,讲了我的一些创业故事和经历。但是一直没有分享与我专业相关的干货内容,觉得还是不太好,之前由于时间有限,今天难得空闲,便来还债了。
关于我的自我介绍就不写了,节约一下篇幅。想要了解的可以看看之前亦仁发过生财合伙人的介绍帖子,也可以看看这篇知识星球官方发的介绍:链接 算是对我有一个初步了解吧,也想和大家多交朋友,看看有没有沟通合作的点。
下面直接上干货,因为我从事的是跨境电商领域,想必很多做国内电商的朋友以及对跨境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想了解这一块,今天写这个内容目的就是让大家认识一个真实的出口跨境电商世界。
如果大家对跨境电商大盘还不够了解,可以看看图1关于海外各个国家线上销售的体量以及中国出口跨境的一个量级,目前还在高速增长之中,尤其是在传统外贸B2B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跨境电商业务逆势上扬说明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赛道,但是蓝海早就谈不上了,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了,不过机会还是有的,相比于国内电商层级固化来说。
1 亚马逊渠道
按照数据来说,差不多亚马逊卖家快占了整体跨境电商从业者的四成左右,也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图2是亚马逊在各个国家的流量情况,发出来供大家参考。很多人把亚马逊类比为中国的天猫淘宝或者京东,其实不然,亚马逊更像是“网易严选”,以算法规则代替传统的buyer,挖到供应链最末端的优质工厂,重产品而轻店铺,所以平台永远不会阶级固化,新卖家永远都有机会,平台喜欢越新,越低价,越优质的产品,图3的一个飞轮理论就很好的阐述了亚马逊平台算法的本质,这也是和淘宝天猫最大的区别。
而且亚马逊比较适合打造单品爆款,而不是追求海量SKU铺货强调动销率的传统玩法,比较适合一些sku少的国内大型外贸工厂和一线品牌。所以说现在很多大型工厂和国内一线品牌纷纷入驻亚马逊,亚马逊也是做海外创牌的首选,比如大家熟知的Anker,科沃斯都是靠亚马逊在海外创牌成功的。
但是呢,亚马逊如今的流量成本已经很贵了,简单说一下差不多站内广告CPC平均都在1个美金以上,一些非常红海的词汇比如:Bluetooth headphones 已经飙到了5-7个美金一次点击。另外亚马逊体系下FBA压货模式导致你做的越大,库存压力就越大,赚的钱都变成了库存,我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放在下面了,大家可以看看,应该能够认识到真实的亚马逊所存在的问题:链接
总结来说,亚马逊仍然是品牌出海,跨境电商的首选,操作简单而且流量获取相对容易,产品如果足够优质运营的压力其实会小很多,不需要很会玩电商玩流量。 但是亚马逊早就不是蓝海了,还是多方考证和谨慎调研,贸然进入一定会死的很惨!
2 其他跨境电商平台渠道:
除了亚马逊这个巨无霸以外,还有很多跨境电商的平台,老牌的诸如:EBAY,ALIEXPRESS, WISH 等,新兴的诸如:vova, joom, shoppe, Lazada, jumia等等。除了欧美以外,这些平台能够覆盖中东,东欧,东南亚等屌丝国家。
这些小平台比较适合多平台海量SKU铺货的卖家,以及做drop-shipping的卖家。但是不要指望靠其中某一个平台就能做到很大的体量,基本上每个平台的体量都是有上限的,某小平台撑死了一个月也就100W美金的销量,这种铺货模式就得多平台上,其中选品的工作和铺货的供应链就很重要了。还得需要雇一票人帮忙打包。
当然,国外也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公司,比如软件channel advisor就是适合多平台多渠道分发的,但是我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所以基本上都是靠人上货,这种工具基本没有市场,之前去过这些铺货为主的跨境电商公司,基本上和富士康差不多。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资金链非常健康,因为不需要压货,但是对于打造品牌,以及客户沉淀,突破销售瓶颈来说,还是比不上亚马逊的。另外如果是做海运抛货重货大货的卖家,这类小平台是不合适的,亚马逊更适合。
3 跨境电商独立站渠道
基于跨境电商的独立站来说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就是:Shopify+Facebook模式了,这种相较于之前的模式来说更加省事,基本上十分钟建一个站也不为过。然后引流的方式基本上是靠Facebook了,Google这一块基本上很少涉及到。主要也是因为FB目前流量成本还算便宜,而且shopify把建站成本极大的降低了。
这种模式就难度而言其实比做平台要难很多,因为平台是自带流量,你就算铺货也是有流量的,但是独立站是需要你自己引流,不引流就没有流量,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自然流量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需要付费的,这样就非常考验投放了,难度还是挺大的。特别是一些平台卖家转型,开始玩独立站,大几率非常不适应,会死的很难看。
而且在这种模式下,产品需要有style,有调性的产品,比如像指尖陀螺这种新奇特产品,Facebook带货才能带的出去。如果是普货快销品的话,Facebook是带不动的,你抖音上微信上刷到一个充电宝或者耳机你会买吗?普货还是建议做平台为好吧。
参考学习网站:www.soulfeel.com
4 COD渠道
COD中文的意思就是货到付款,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东南亚一些国家,很多老百姓连信用卡和智能手机都没有,货到付款满足了他们网上购物的需求。比如印度亚马逊COD的比例甚至超过一半。
另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像亚马逊那样的巨头,所以基本上是无法进行比价的,一些cod的产品可以卖出比正常价值高3-5倍的价格。再加上这种模式就是主打新奇特产品,尽一切的可能性去激发你的购物欲望,主打冲动型购买,价格标的非常高也就能够让人理解了。
当然COD暴利的同时,坑也是最多的,很多人尸骨无存,希望大家谨慎尝试。一方面是因为COD会存在拒收的问题,当你的签收率低于50以下,就算三五倍的售价,基本上挣钱就很难了。只有做到60%以上的签收,才有利润可言。COD的物流体系非常复杂,需要和当地建仓配合,而且还涉及到当地物流体系配合。简单举个例子,如果有人买了你的产品,想退货但是无法退货,他一般就会报警,当地的邮局就会遭殃,这种事情出多了人家就不和你合作了。再比如有些邮局不配合,懒得送货直接给你打上拒收的标,你也毫无办法,签收率一下子就下来了,那些东南亚国家的人说实话有职业素养的比较少。而且所谓的COD专线基本上也是伪命题,很容易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除非是自己的体系。
另一方面COD的选品,拍图,以及Facebook广告投放都有很多技巧,毕竟冲动性购买激发可不是一般人玩得转的,不是投放老鸟一般是搞不定的,选品拍图也是门大学问。有空我可以和大家多分享这一块的内容。另外COD模式你很难计算你的利润情况,就算你日出千单,你也不知道到底签收率如何,说不定爆单结果是血亏,利润反馈通常2-3个月才能知道。当然如果拿COD去割韭菜,玩hei wu lei的除外,不过这种最好不要了。
今天就简单说到这里了,关于跨境电商和海外流量的话题,欢迎与我交流。更多跨境电商干货内容,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Moss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