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需求的抽象化 | 帮你快速找到 100 个赚钱思路 》
▌1 如何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发掘副业?
前段时间,有个做游戏运维的朋友向亦仁提问,如何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发掘副业?
亦仁给的建议是,围绕“游戏”这个词,写 50 个相关的点子,然后去各大平台搜索,
找到相关的内容,然后调研,从其中选出适合自己的事情。(原帖链接: 链接)
亦仁的建议很详细,具体到了步骤,如果按照帖子思路做,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思路。
这个属于从 0 到 1 分析市场,挖掘需求,我对这块也有一些研究,所以在亦仁内容的基础上,做一些拓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 为什么要做市场分析?
(1)PMF
《增长黑客》里面有一个 PMF(Product-Market Fit),就是找到产品和市场的最佳契合点。
说白了,就是分析你做的事情,用户是否真的有需求,是不是愿意付费?
如果你有个想法,不做市场分析,一拍脑袋就开始干,可能最后会发现,没有用户,
或者没人愿意付费,白白浪费了时间,精力,甚至金钱。
(2)更深入的了解用户
有朋友问我,“明白,我想全网抓一下 XX 相关的信息,该怎么做?”
我一听「全网」2 个字,头就大。
我问他,你抓这些信息要做什么?
他说,我想看看有多少人对这个感兴趣。
然后,我给他发了百度指数、微信指数、XX 指数的链接,说,你用这个就能解决问题。
他很满意,因为结果更准确,而且不用花钱。
这里想说的是,用户表达的信息,有时候和真实目的会不一样。
但他并不知道,所以需要做产品的人更深的挖掘一层,想到用户前面。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
明白,帮我抓下 XX。
哦,你要做什么?
我要用这个 XX,
哦,这个不需要爬虫,你去用 XX。
哇,太棒了。
产品一定是给人用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 ——
* 用户想要什么功能?
* 用来做什么事情?
* 他们现在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 他们是否愿意付费?(先收定金,完成 MVP)
* 能不能作为种子用户,邀请来做内测?
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在市场分析阶段,在开发产品之前,全部搞清楚。
(3)为产品营销推广做准备
在知识星球,经常看到有人问,我做了个产品,该怎么推广?
其实产品推广这个动作,可以在做产品之前规划好。
你可能会疑惑,产品还没做,怎么就能想清楚如何推广?
一句话:想不清楚如何推广的产品,没必要做。
我们做一个产品,在市场分析阶段,不仅仅要分析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还要想清楚,
目标用户在哪里?
我该如何触达他们?
我用什么理由说动用户付费?
这点和上面第 2 点类似,后面介绍如何做市场分析时,会具体介绍。
▌3 如何做市场分析?
前几天我看书,里面有个图书出版的案例 ——
------------------
在书店里,我们可以看到摆放着很多书本。但是,每家店中,竖着插进书架里的书和 平放在书架上的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店员会将热卖、好卖、想卖 的书平放在醒目的位置上。
写书的时候,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书店去,观察书的摆放方式, 看各种排行榜,进而了解目前热卖的是什么书,分析图书市场需求。
------------------
这是不是和我们做产品,挖掘市场需求看起来很像?
而且互联网有一个好处,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海量信息,用一些方法,我们就能在产品开发前,搞清楚一个需求是否合理,有多大市场。
核心就一句话:**数据是需求的抽象化**。
这是我在十胖哥的第一桶金群里学到的,下面详细介绍。
▌一、为什么用户调研不靠谱?
假设你现在有一个思路,计划做成一个课程、或者工具、或者其他形式,下一步你会做什么?
你会去问朋友,我想做个 XX,提供 XX 功能,你们觉得怎么样?
或者在微信群,
或者发个朋友圈,
或者到知识星球发个帖子。
然后,你可能会得到 3 种回复。
1 肯定。
2 否定。
3 建议。
然而这些回复,你也不知道哪个对,哪个不对。
只能凭感觉,说肯定的人多一些,你觉得这个能做。
说否定的人多一些,你觉得,算了,不做了。
精细一些,你会统计一下肯定和否定的数量,做个比较,哪个占比多,这个意见就对。
再精细一点,对于专业人士的回复,你会给一些较高的权重,他们一个人的意见,顶
3 个其他人的意见,或者更多。
----------------------------
我们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上面的步骤,是在做什么?
在做用户调研
在小范围做用户调研
在用户没有相关知识、没有需求的场景下做调研
这种情况下,得到的答案不靠谱,原因有 2 ——
1 因为用户群体相似,所以思维方式趋同
同一个微信群的用户,大体都有相同的兴趣,或者价值观。
同一个人的好友,也是经过筛选的。
同一个知识星球的用户,也有相似的思维习惯。
当你提出这个问题时,看到这个问题的用户,他就不再是真正的用户。
他们在回答问题的那一瞬间,会不自觉进入你的角色。
他们从某种程度上,站在了你的角度看问题。
他们在用「专家」的角度,回答是否需要这个产品。
你做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真实用户对这个产品的想法。
而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用户。
因此,这种调研不靠谱。
(当然,这不是绝对。如果调研的用户中,有一个人,他有超强的用户视角,那么你向他调研,得到的结果,会和你向「大量正态分布的真实用户」调研的统计结果大体一致。)
2 因为用户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义务),所以得到的是「冲动」型答案。
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事情。
回想一下,你在朋友圈看到一个人问,「我想做一个 XX,大家觉得怎么样?」。
你当时大脑是怎么想的?
(1)这是啥东西?看起来不错,点个赞吧。
(2)做这个呀?好像不错,支持。
(3)看不懂。真是自嗨!
(4)能帮忙做 XX 功能吗?
在这个问题上,你最多思考 3 秒,甚至就是随手点个赞了事。
因为这和你无关。
因此,这属于「冲动型」答案,不靠谱。
当然,这里不是说所有人的回复都不靠谱。
而是在这个场景下,大部分用户面对一个和他们没有关系的问题时(至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他们没有精力、没有意识、没有义务去思考这个问题和他们有啥关系),回答「好」或者「不好」这个动作太容易:不需要学习新知识,不需要深入思考,不需要承担责任。
因此,这里的回复大部分都是感性冲动,所以不靠谱。
当然例外还是有的,和第一点一样,如果有一个人,他有超强的用户视角,有丰富的经验,那回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所需要的深入思考,做错需要承担的后果,他都经历过。
那他的回复,就是客观真实的。
但前提是,你知道他是「那样的人」。
但往往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是看不出这个回复是对的。
根据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类似「我想做一个 XX,大家觉得怎么样」的用户调研,绝大多数不靠谱。
▌二、当我们做需求分析时,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用户调研不靠谱,原因是 2 点。
(1)在小范围做用户调研 ——用户群体相似
(2)在用户没有相关知识、需求的场景下做调研 —— 用户冲动回答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永远都不会去那个地方。
同理,我们已经知道上面的调研方式不靠谱,而且知道造成缺陷的原因。
我们就可以主动做一些操作,避免、或者减少这些缺陷造成的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 ——
将上面的「小范围」扩大。
将用户的「冲动型」变为思考型。
或许你会说,这怎么可能?
怎么会有「大范围」的很多人帮你做调研?
而且他们还会花时间思考?
还真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事实 ——
我们或者灵机一动、或者冥思苦想、或者跨界创新得出来的点子、思路或者模式,「一定」有人已经讨论过、或者做过、或者思考过,只是你还不知道。
我用了「一定」,但加了引号。
因为它确实存在,但它的「表现形式」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因此你发现不了它。你即使看到,也会觉得和自己无关。
听起来很玄乎?
看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你要做一个「搜索」相关的课程,你可能会去搜索「搜索」这个词,研究和它相关的信息。
得到的结果可能是——
(1)有人做过同类型的课,作者很厉害,课程也把搜索相关的内容讲的很全面。
(2)网上有很多免费文字教程。
(3)用户对这类教程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付费意愿。
于是,你可能就会按照当前整理的信息开发课程,或者选择放弃,因为看起来不好卖。
到这里,没啥问题,符合正常的思考路径。
但是,你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下面两个横线间的内容,是个整体。)
-----------------------------
不妨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当我们研究「搜索」这个词,以及和它相关的信息时,我们到底是做什么?
我们是在找对「搜索」有需求的人,
这类人「知道搜索能帮他们解决问题」。
如果知道他们对于「搜索」的想法,
就可以根据这些开发课程,
满足他们的需求,
从而获得收益。
-----------------------------
(上面两个横线间的内容,是个整体。)
(如果觉得有点绕,
可以多看几遍。)
但是,
但是,
但是 ——
除了这部分用户,这部分你根据「搜索」关键词找到的用户,
还有很大一批也对「搜索」有需求的人,他们也在互联网上留下过信息,但他们用的不是「搜索」这个词,更大的可能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问题,可以用「搜索」来解决。
你是不是心里想,这怎么可能?
怎么会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还记得帖子开头,有朋友找我,明白,帮我抓下全网的 XX。
我问了他真实目的后,告诉他一个更简单的方法。
他很满意。
他知道他要达到什么目的。
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做?
假如这时候,我向他收费呢?
如果我这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换个你自己的。
回忆一下,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 ——
你遇到一个难题,在朋友圈求助。
有个朋友说,用 XX 就能做呀。
你一试,果然成功了。
竟然这么容易。
朋友说,这个很简单啊,你竟然连这个都不知道……
还是上面的问题,我们再做个假设 ——
如果这个朋友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
而是说,他有个工具,要付 9.9 元,1 分钟帮你解决问题。
你会付费吗?
你应该心里有答案了。
你(用户)遇到一个难题,很想解决。
但你(用户)不知道,如何解决。
回到上面的搜索例子,
如果你能找到那些对「搜索」有需求的用户,
但他们表达的信息中没有「搜索」这个词语(他们不知道他们的问题能用「搜索」解决),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能用更简单的方式(搜索)解决他们的问题,
意味着你找到了一个「一定可以」打动(这部分)用户的卖点,
意味着你的产品可以满足用户的购买理由,
意味着你已经知道如何宣传自己的产品。
嘿嘿嘿,心动吗?
▌三、我有个思路,如何知道它真的有需求,并且找到能打动用户的卖点?
接着上面的「搜索」例子。
除了一部分「显性」用户,他们会在互联网上留下他们对于「搜索」的想法、态度、技巧等等。
还有另一部分「隐性」用户,他们遇到的问题,能用「搜索」解决,但他们不知道。
因为不知道,所以他们所表达的信息中,没有「搜索」这个词语。
我们现在要找到这些「用户」。
这里说的「找到」,不是要找到他们这个人,不是要加他们微信(如果能加到也不错),而是要找到他们在互联网留下的「隐性」信息。
我们从这些信息中,能找到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是真正的用户痛点。
如何做?(划重点)
(1)头脑风暴
作为专业人员,这个思路的作者,你应该知道,搜索能用来做什么?
先列出一些和「搜索」关联的词语:信息、搜集、资料、效率、赚钱……等等。(这里的关联词我只是举例,你要根据具体情况,自己思考)
这些词语,都是用搜索能直接或者间接解决的问题,是用户想用「搜索」达成的目的。
(2)从源头拓展
如果你实在想不到相关词,就搜索原始词,也就是「搜索」这个词。
你得到的信息(文章、帖子)里,一定会讲到他们用「搜索」来做什么,达成什么目的?
这些词语,都是用搜索能直接或者间接解决的问题,是用户想用「搜索」达成的目的。
这 2 步,是为了找到真实用户对于这个需求的最终「目标词」,作为分析需求的「冷启动」。
(3)统计数据
整理好这些相关「目标词」后,我们开始搜索这些词语,统计相关的帖子、文章、问答……的数据。
统计哪些指标 ——
* - 阅读数
* - 点赞数
* - 评论数
* - 关注数
* - 付费人数
不同平台的指标,会有所不同,具体看情况而定。
记住一句话:数据就是需求的抽象化。
举例,如果你在知乎搜索「资料」,看到很多帖子,其中某一(n)个帖子点赞数比较多。
说明这个帖子的内容,很受用户喜欢。
说明用户对于「资料整理」或者「资料收集」这个需求很在意。
(4)研究数据结果(划重点)
接下来,针对这个点赞多的帖子,你需要深入研究。
看它是如何描述「资料收集」这个点,(划重点)
要具体到某句话,某个词,某个场景、某个故事。(划重点)
经常有人说,我产品不错,但是不会营销,所以卖不出去。
现在,一个「经过真实用户调研」的优秀案例摆在面前。
你要做的,就是研究它如何营销这个帖子。
文案怎么写,某个功能怎么描述。
然后模仿它,改进,或者直接套用。
这个就是你用来说动用户的卖点。
如果这个帖子有评论,也需要重视。
你想,能看完一个长文,还有耐心发帖的人,这才是是真正有真实需求的用户。
他对什么有疑问?
他想达到什么目标?
他抱怨什么?
他是否留下联系方式?
这些全部挨个记录下来。
用户关心的,就是你要重点关注的。
(5)汇总,筛选。
依次将你在(1)(2)点找到的各个「痛点词」,按照(3)(4)点操作。
然后汇总。
最后,再次分析这些用户关注的信息,剔除那些明显不合理的误导信息。
选出最能打动用户的 1(n) 个点,按照这几个点,开发产品。(划重点,不是先开发产品,然后找卖点。)
产品能否打动用户,关键就看在这 5 点上,你下的功夫有多足。
-----------------------
▌四、数据就是需求的抽象化
我来解释一下,上面的 5 点到底做了什么?
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能行?
1 用户调研的反向操作
在开头第 二 点,我们分析了,「朋友圈」用户调研不靠谱,原因 ——
(1)在小范围做用户调研 ——用户群体相似
(2)在用户没有相关知识、需求的场景下做调研 —— 用户冲动回答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操作,减少这些影响,具体有 2 点 ——
(1)将上面的「小范围」扩大。
(2)将用户的「冲动型」变为思考型。
现在,我们看看第 三 点的 5 个步骤,是否满足这 2 个条件。
(1)用户范围变大了吗?
我们举的例子,是在「知乎」搜索。
知乎是啥?
一个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平台。
这里的用户,
不是同一个微信群,
不是同一个朋友圈,
不是同一个知识星球。
知乎用户有 2 亿+,相对微信的 5000 来说,数量级大了很多,用户类型也很分散。
对于一个帖子,用户会不会点赞,取决于用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也就是代表着用户的态度。用户出于「交情」的点赞几率,比微信要小很多。
当然,也可能因为知乎的推荐机制,看到这个帖子的人,都是对某个领域感兴趣。
或者有的帖子刷赞。
这些都是存在,无法避免的情况。
但相对我们的单个微信好友数,知乎亿量级用户数,帖子数来说,这些都是正常的容错范围。
而且,创业本来就是一件拼概率的事情,而不是确定性事件。
分析用户需求也一样,我们只能在能力范围内,根据一些公开数据,提高成功概率。
(2)用户经过思考了吗?
先问一个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会上知乎?
有问题,上知乎!
用户在大众认知眼里,是这么一个地方:我生活、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去知乎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用户是带着明确的想解决问题的意图上知乎的。
这和我们刷朋友圈,看到好友说「我想做一个 XX,大家觉得怎么样」做出的回复,完全不一样。
而且,知乎的问答,相对朋友圈,一般都是长文,会有逻辑结构,案例等等。
能看完这个长帖,而且点赞的用户。
说明他是经过思考,具备一些相应的「知识」。
如果答案他不满意,
他大概率是不会点赞的。
所以这不是「冲动型」的点赞。
所以,相对于之前第 二 点讲的「朋友圈用户调研」,这种「调研」,用户是经过思考,理性的投票,具有一定客观公正的价值。
当然,也可能有的帖子里,有的用户是冲动投票。
但还是那句话,创业是概率事件,我们能做的,就是分析用户属性,根据公开信息,增大成功概率。
---------------------
根据上面 2 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知乎用户对于一个帖子的点赞数据,
就代表了他们对于一个帖子的态度。
我们把视角放大,把数据量放大。
这就代表了某类用户群体,对「某个需求」的强烈程度。
所以,这个帖子的「相关数据」(点赞、评论、浏览),就是这个需求的抽象化表现形式。
----------------------------
还没完。
案例中,我们要做的是「搜索」课,我们除了挖掘「搜索」这类显性需求,还找到了对「搜索」有需求的隐性用户。
我们是从「信息」「搜集」「效率」「资料」这些「搜索」能达成的「效果」角度,
分析用户的真实数据,
这些数据表明了用户对这些「效果」的喜好程度。
然后从「效果」角度,开发产品,满足这个「效果」。
因为从数据上分析,用户对这个「效果」需求很强烈。
所以,如果你的产品能满足这个「效果」,
用户大概率会买你的产品。
如果你看过华与华的书,应该熟悉,这是书里讲的「先创意购买理由,再开发产品」。
当然,你选择某个「效果」作为卖点,开发产品就一定要满足这个「效果」。
如果你没有能力满足这个「效果」,就放弃这个卖点。
这也是在「需求倒逼产品」,逼你成长。
▌五、有数据的地方,就有需求
案例中我们谈到的平台是知乎,如果能多一些这类平台,我们就多一些数据参考维度,这样就能更大的提高准确度。
还有哪些平台也可以?
一句话:所有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平台都可以做类似需求分析。
原因上面分析了。
下面一些数据指标,可以帮我们大体判断一个需求是否合理。数据量越大,说明需求越强烈。
* 阅读数
* 评论数
* 点赞数
* 付费人数
* 关注数
平台 ——
(1)内容平台
* 知乎
* 豆瓣
* 贴吧
* 简书
* 头条
* 公众号
* 抖音/快手/B站
* ……
如果你已经有一些思路,可以去这些平台搜索关键词,然后看相关帖子、公众号、专栏、视频,根据上面的指标,看多少人对这个感兴趣,也能说明这个需求是否强烈。
如果你没思路,平台的这些位置你可以留意一下:首页、精选、推荐、排行榜。
这些位置流量最大,一个平台肯花大资源推广的产品,一定是精心挑选过,受众比较大,也就说明这方面需求比较强烈。以这个为原始需求词。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分析该如何推广产品,你看内容的时候,需要留意用户关心什么,担心什么,这些都是你未来产品定位,营销的方向。
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可以直接联系潜在用户,说你能提供这个服务,聚集种子用户。
更进一步,你可以收取定金,验证市场。
(2)知识付费平台
* 千聊
* 荔枝微课
* 有讲
* 维库
* 网易云课堂
* 腾讯课堂
* 得到
* 混沌大学
* 喜马拉雅
* 十点课程
* 凯叔讲故事
* 小鹅通
* 樊登读书
现阶段,用户已经有了付费意识,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可以考虑做个课程。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下手,就可以在上面的平台搜索关键字,一定有其他人做过这类课程,看看他是怎么设计课程,怎么开发课程,怎么说服别人买他的课,后续服务怎么样?总体的商业模式什么样?
可以听一个,也可以多听几个。
付费也没关系,这点钱换一个清晰的服务流程,值得。
所有的课程,大体框架都相似。
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分析自己的优势,增加一些服务、或者能减轻用户疑虑的信息。
没事也可以多看看知识付费平台的排行榜,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东西都可以做教程啊。
如果一个课程付费用户很多,那说明这个需求很强。
你试着看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拓展一下,前人总结、用户付费验证过的需求,一定是准
确的。
(3)电商平台
* 淘宝
* 京东
* 咸鱼
* 1688
* 速卖通
* 亚马逊
* 拼多多
* 小红书
* ……
提到淘宝、咸鱼,你不要只想到手机、衣服、书。
淘宝不仅卖实体商品,还卖虚拟商品、服务。
你在上面 2 个平台搜索的关键词,都可以到淘宝重新搜索一遍,或许会有惊喜。
电商平台是实打实的付费数据,也可以从其中看到一些用户需求。
电商平台可以参考的数据 ——
* 月销量
* 评论数
* 价格
* ……
▌六、如何拓展出 100 个赚钱思路?
前面的所有信息,都是在讲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市场,挖掘用户需求。
案例讲的是做课程。
做其他产品也一样。
比如,你做跨境电商要选品。
怎么选出一个用户喜欢的产品?
用户在看到产品,勾起下单欲望的时候,他喜欢的不是这个产品,而是产品描述带给他们的美好感受。
所以,你可以研究已经爆火的产品,它们是如何描述产品的,记录下一些关键词。
然后去国外常用 UGC 平台,挨个通过数据研究这些关键词,看哪个帖子点赞、评论多,说明这个帖子的描述是用户喜欢的,你可以模仿这些描述,或者套用。
用数据作为标准来判断需求,比空想的成功概率要大很多。
回顾一下这篇文章:链接
同理,做工具、做网站、写文章选题,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判断需求大小。
-----------------------
当你已经找到一个方向,确定这个需求有效,还可以继续思考 ——
1. 用户是否可以拓展?
2. 场景是否可以拓展?
3. 需求是否可以拓展?
看这个 链接
----------------------
最后总结一下:
1、做产品前,先做市场分析,成功概率更大
2、「朋友圈用户调研」不靠谱
3、从「原始词」开始,去 UGC 平台(和其他),找出「效果词」,根据数据,挖掘用户喜好
4、在挖掘过程中,关注用户喜欢的功能、词语、故事等,(划重点)这是真实用户的感受
5、根据研究出来的「效果」点,开发产品
6、拓展场景、用户、需求,做其他产品
----------------------
所有能让用户眼前一亮的产品,都是经过大量的用户研究。
没有积累的灵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嗨。
所以说,做产品,本质上是个体力活。
比如,在不同平台整理数据的时候,比如你搜索某个关键词,出来很多帖子,有时候数据并不是按序排列,你就需要全部整理下来。而且你搜索某个关键词的时候,可能会挖掘到另一个关键词,这样可能会多次搜索,多次整理。
信息越多,你就越清楚,
什么功能用户最喜欢。
哪个词语最能打动用户。
哪种形式的文章最能说动用户。
你还可以用一些信息搜集工具,比如八爪鱼、火车头、后羿采集器等,或者我的课程,整理数据信息就会更容易一些。
想象一下,同样一个关键词,
如果有 1000 条数据,别人整理需要 1 小时,你只需要 1 分钟。
如果是 10000 条数据,别人需要 10 小时,你只需要 1 分钟。
你获得数据的速度比别人快、
信息会比别人多。
你就更懂用户,
产品就会更受用户喜欢。
也自然能赚更多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