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下这两天自己对于B端产品和C端产品的一些思考,以及B端产品的破局思路。
关于B端产品和C端产品,网上有个形象的比喻。C端产品似女人,更在乎过程和感受;B端产品似男人,更关注目的和结果。
不得不赞叹,这个比喻很好的体现了两类产品的区别。
C端产品像女人,在产品设计上需要很在乎外观,在乎体验,在乎简单上手。再好的aha moment,也需要好的流程设计来引导用户一步步体验。
B端产品似男人,他们喜欢简单直接粗暴,企业只关注能不能实现目标,能不能提高效率,不在乎你运用了什么方法,外表多么漂亮。
做C端产品,我先后经历过了两种产品思维。一种是流量思维,先把流量做起来,然后再考虑如何变现;
一种是超级用户思维,不再过度关注点击数,注册用户数等虚拟指标,转而关注用户画像、用户分层、留存分析等指标,持续为有效用户提供价值。
B端产品的破局思路:
1.工具模式 VS 平台模式
互联网对企业来说就是个工具,并没有影响到商业的本质。
别一开始上来就说自己要做平台。B端产品往往涉及错综复杂的产业结构和利益链条。做平台,不仅要掌握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也要了解行业周期、政策环境、上下游协作等,试问多少初创企业能做到。
不如做一个工具,单点切入,先为一部分企业解决降本提效的问题,再推而广之,成功率会更高。
2.种子用户选择
谁会是你的种子用户?一定是那些经营效益不是很好的边缘企业。
头部企业掌握大量产业资源,是现有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往往拒绝改变;腰部企业在产业生态中有自己的生态位,效益稳定,不太敢冒险改变;只有经营效益不佳的边缘企业会主动寻求改变,以期突破瓶颈。
3.局部增量
怎么说服企业使用我们的产品?在传统线下模式,企业的经营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一家广州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现在只能服务广州的学生。使用我们的系统,它的用户群体没有变,这时候其实很难说服他。如果你告诉它,我们的软件可以让他服务佛山的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对他来说这是增量市场,这样他才可能和我们合作。以此,佛山的培训机构就不爽了,为了抢回市场,也会使用我们的软件。这样或许能产生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