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多户打新小记
19年9月初,在网上了解到港股打新,网上有些大V写的年化比较夸张,很诱人,刚好离职了有时间,就研究了一下,觉得可行,就开干了。
从预约开卡到今天,大概5个月(主要11、12月),打新370次(10个账号打同一个股,算10次),中签142次,大概56W港币,浮盈大概9.7W港币。
9月12号预约了银行见证开户,9月19号开通港卡账户,9月20开通第一香港券商账户。然后有朋友介绍工作,去了解情况,再加上一些杂事、放假,开了第一个账号后的一个月打了10来个股,行情虽好,可惜单账户、大肉没中,也就没赚什么钱。10月中下旬,推掉了朋友介绍的工作,回过神来发现已经错失了10月份的行情。重新开始开户,我自己的先开了大概10个券商账户,另外买手机、买手机号码,找了两个亲戚,预约去香港办了两个香港银行卡,回来也分别开了大概10个券商账户,到11月底12月初,总的应该是申请了39个账户,开通了38个,用过的有32个。
上面说觉得可行,就开干了。实际上我还是研究了一下的,毕竟也是辛苦钱,投机也看胜率、看赔率。
首先我了解了港股IPO的一些基本规则,术语。比如回拨、分配机制、绿鞋、基石、保荐人、稳价人之类的。学着看新股的招股书,梳理了一些主要的关注点。另外我爬取了历年港股新股数据,从发行价、超购倍数、板块、行业、地区等维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总的来说,低价股、创业板、字母股、医药科技类、保荐人历史战绩优秀这些都是属于加分项。
第二从可行性上来说:
* 根据历年的港股新股数据,加权算单账户收益率,很可观;
* 港股的中签率比A股高很多,百分之几十的中签率很正常;
* 一年下来,发行的股票数量不少(2018年205只股);
* 可以多券商打同一个新股,这样多户打可以带来中签率的均值回归;
* 港股的招股一般是区间定价,对于热门票不怕上限定价,一般的最终定价会留有一些余地。
第三从风险上来说:
* 港股不像A股,上市门槛高,狼多肉少,中签就是吃肉,港股新股存在破发的风险,有时候中签如中枪;
* 交易成本(手续费、融资费用)也是需要考虑的,不然搞半天就给券商打工了;
* 多账户操作不当容易漏打、漏卖、来不及卖;
* 汇率波动的风险,人民币在相对低点,再跌的可能性小些;
* 贸易战、大盘不稳,如果有金融危机那就更惨。
对于这些风险,可能破发那只能有选择性地打,交易成本方面选择一些低成本的互联网券商,多账户做好记录(利用excel计算),汇率这个没办法,对于更大的系统性风险,那就要更小心,慎重融资,控制大概的中签金额不要超过一半(这里的所谓控制,也是估算的,不一定准,融资一定得慎重!)。
总结一下注意的点:
不要炒,不要捂,不要怂,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 不要炒,打新不炒新,炒新乱人心;
* 不要捂,中签了不论盈亏首日卖掉(分时分批卖掉),不要捂股;
* 不要怂,虽说挑着打,也不能太挑,主要关注点不算差,行情一般、人气不高也可以打;
* 不要抱太高的期望,港股打新,虽说开港卡这一关就难住了很多人,但是有利可图,打新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不可能总像10月、12月这样的行情,总的收益率会降下来。当然申购的人一多,定价就可以往上限定,庄家的镰刀一出,就会有人退出,市场就又会冷下来,人少定价低,行情又可能网上走。
如果继续做,可以尝试的点:
* 纯打新的角度,开更多的账户;
* 流量的角度,港股历史新股数据的分析、港股的一些关注点,可量化点,做成根据招股书提取(人工录入),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吸引一些用户,给券商引流,开户收佣;
* 工具的角度,提供打新工具,个股分析、多账号记录、多账户集成等。
对了,忘了自我介绍了。
我是阿荣,来自深圳,微信id:choucr,毕业于师范院校,经管专业,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
去年年初加入星球,一来去年离职的事搞了很久,二来也是觉得自己太普通,就没有发过言。这次亦仁鼓励我分享下打新经历,这点文字写了近两个小时,看来还是总结少了。
最后祝大家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