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掘金 案例分享 范米索 谈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商业能力”去赚钱吧。

日本掘金 案例分享 范米索

谈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商业能力”去赚钱吧。

——建议大家读这个链接🔗完整版:链接 《“思维认知”如何撬动“赚钱能力”?》,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或小程序打开

————

星球里的朋友们可能也都对我背景和情况有些了解,不了解的,可以看一下链接,关于我自由职业赚钱的部分思路在里头,这里会有其他补充信息去承接公众号这篇文章。

这部分内容我只会给生财和我自己星球和社群的朋友们看,不会免费公开,星球的朋友可以仔细看一下我的逻辑。

我在给一些初创企业,个体老板提供营销、咨询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我会给战略方案,甚至带部分执行,去帮助他们实现用户增长和销售转化。

然而,我不是什么case都接,我会有我自己的一套规则和脾性,如果做不到,那就另请高明。

首先,客户必须要让我了解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以及让我接触产品的「造物主」。这人是什么脾气,跟我对接的owner是怎样的人?一方面,可以让我提前去评估产品的某些独特价值点,一方面,可以让我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跟对方“高效沟通”,毕竟有些人喜欢雷厉风行,有些性子慢热,本质上你不仅是帮人家设计产品转化路径,还需要一定程度上去帮ta成长,老板也有自己的局限。

举个例子,找我做个人品牌的老板,我会事先去评估他们的心理素质,毕竟如果我要打造你,让你火,你的账号避免不了遇到一些“喷子”,但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极度在意他人评价的人,这条路你就走不下去,不太适合,那么我不如早早劝退你,但如果你可以,并且你性格跟我相似,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那么我就知道我可以很好的去给你铺路。

甚至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去帮助你在思维认知层面再不断拔高,这就不光是帮你做个人品牌那么简单了,还有手把手带你去成长,给你更多的赋能,如果你在情绪上浪费太多时间,因为一条攻击你的评论,难过一星期,我们是很难把项目跑下去的。

当然,除了这一块,我还需要去做其他调研,比如同类型竞品,国内国外资料需要一起参考借鉴,典型的战术、战役、战略都得兼顾。

每个时间段,我们要在哪个平台布局?怎么布局?内容怎么做?(你不擅长内容,你告诉我,我可以代笔,毕竟别人2小时憋一个文章,我可能20分钟就搞定了,而且质量不会比他们差)

同样,人也是如此,做个人品牌,本质上是将“人”产品化,(表达不太好听,但意思就是那样)需要去看ta的“人生历史”,了解ta每一个节点的选择,外部因素,内部因素,ta遇到的难题,以及最后解决的方案,再去提供执行方案。

如果客户碍于很多原因不愿意提供一些关键信息,或者信任感不够深,配合与执行意愿低,给再多方案都很无力。(一般对于某些信息大家都有共识,一定是严格保密的)

那么,对我而言,我这种工作的趣味性就在于很符合我的“跨界”个性,每接触一个新产品,就是一次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拿一个我某个客户的例子——餐厅。

我自己做互联网运营,又做过饮品。其实,我对西餐其实了解没那么深,恰恰case是西餐,让我这阵子看的餐饮报告、杂志、调研的资料、搜集的数据、做得针对性采访(主厨、副厨、艺术设计、装修设计)又充实了我的知识库……

本质上,你需要挖掘任何模块的一个任何的小细节。你要做我这种工作,必须要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每一个生产链上的一个小环节都不能放过。

-餐厅桌椅是什么品牌?挑选有考究吗?
-餐厅的餐具是什么材质?餐具的形态和每道菜之间的匹配逻辑是什么?
-餐厅的音乐,灯光怎么设计的?什么时间什么调性?
-菜单是谁设计的?设计者的设计逻辑是什么?考虑用户视觉行为了吗?
-一道菜的菜品的设计灵感是什么?菜品原料,产地,名字信息?
-厨房总共多少人?主厨,副厨是谁?什么背景资历?(重点采访)
-客人点菜如何做到50个人菜的品控一致?食物一天要准备多少?
-桌均多少?一张桌子配几个服务员?
-会员卡,积分卡体系如何设置?
-品牌的理念,文化,背景是什么?想传递什么内容给客人?
……

其实还有非常多非常多我需要去调研的和考察的细节,这只是微不足道方便大家快速理解的例子。

但我本身就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所以做这些跨行咨询并不会让我觉得痛苦,因为我就是在疯狂学新知识。同时,还能与我自己的公众号相辅相成,跨行的交流与采访,更是源源不断给我公众号增加另类与「思考和认知」话题相关的素材。

所以,我能很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我在用自己的能力长板为别人提供服务,并赚取咨询和方案费。但换个角度,我其实也在向别人大量学习。

跟当年教日本人中英文的例子很像。

我赚钱,我练了口语,我传输价值(语言、文化),我获得情报,看上去好处都被我赚了,是吧?

但我想说的是,因为我思考问题一直都会往「好」的事情上去想,且我就是一个乐观型人格,你给我再多困难,我照样可以找一堆优点去让自己做得很开心,我对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是非常恐怖的。

同样,我举个例子,我当年在日本东京7-11便利店打过3个月工,做枯燥工作不累吗?累的要死,甚至说出去估计不少人会看不起你。

大多数店员每天只是机械式工作,收银结账,说一句 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欢迎光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谢谢光临)一小时赚那1000日元,看着他们都是一副痛苦的不行的样子,下课就是疯狂打工,大多数留学生是穷的,再加上一些东南亚地区的人,比如越南,尼泊尔,打工后还要往家里寄钱,我当时班上一个越南姑娘,每天打2份工,睡3个小时,每次来上课,都是一脸憔悴。当时看她那个样子我其实真的挺心疼的。

但是,我也在7-11打工,我也做着一堆机械的事物,该做的也要做,然而我尼玛会“探索”啊!

比如:

−711货物怎么分品类?货架陈列逻辑是什么?
-上新品怎么推广?怎么办理会员卡?
-7-11咖啡豆是什么厂家?牛奶是哪个供应商?
-7-11经营主是什么模式?家庭还是合伙?
-店主每天都在干什么?轮班表是怎么排的?什么制表逻辑?
-什么时间段需要安排1个人,什么时间段多安排人?
-店主是怎样的人?他家几个人?为什么会承包7-11?赚到的钱够养活一家子吗?……
-这家店附近多远有同类型便利店?店铺设置选址的逻辑?
-店里什么类型的人特别多?什么产品售卖的最好?
-店里哪一款香烟买的人最多?用户画像怎样的?

……

宏观的微观的,你都需要想。

你别看我每天站着,收银接待客人,但一空闲下来我脑子里就在高速运转和思考很多事,同样跟我一起站着收银的服务员,我不知道他们在思考什么,是在放空还是想别的。

是的,没客人的时候,我自动陷入我的“冥想世界”,这些就是我跟别人拉开差距的原因,毕竟没人能窥探你的大脑。(建议去看看刘未鹏的暗时间理论)我走路,坐车,健身,脑子大多时候都是在不停思考,观察,真的是养成了一种习惯。

偶尔跟我轮班的是不同国家的人,其实我们是不太能聊天的,但是也不是不能摸鱼。比如我们理货的时候,我就会问他:

你哪国的?来这儿多久了?你们那边人均工资多少?来日本打工的多吗?店里有正式工吗?他们是谁?知道这个店平时的一些营收情况吗?

于是,聊到情报后,我就去查排班表,把他跟我说的一些人的名字默默记下来,并告知店主,我那个时间段有空,那么店主自然把我跟人家排在一起。

排在一起后,我就又可以从对方身上去挖掘更多有趣的信息,比如有个日本小哥是正式员工,我就会问他一些更深的店铺的信息和背景,他就教了我很多。

我真的很想说,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所有的机会都是要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之前0资源人脉0日语能力去闯日本,同样其实我在去之前就在疯狂做调研,一天发几十个私信给知乎、微博那些日本的大V小V们,大部分石沉大海,但没关系,总有人愿意搭理你,的确最终也有人回复我并在后面给予我系列的帮助,我这尼玛才能硬生生地杀出一条路。

所以,我背后付出了这些我不说谁能看得到呢?或许还会觉得我运气好,运气是一部分,但是同样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叠加才能最终得到一些东西。

很多人觉得我知识面有些广,但广的背后是我真的不耻下问,任何职业,任何人,我都会去问一些话题,我去马杀鸡店里按摩的时候,都会问问小妹多大?做这行多久了?你们老板是什么背景?开店多久了?……然后你对这个店就会有简单的了解,对这个行业的服务人员也会有简单的了解。

有没有用先别管,不是什么都要立刻能用上的,现在没用不代表以后没用。

总之,以上一切都是一种学习,并且我都得到了一些答案。

你看,我在7-11赚着钱,还从我的雇主身上大量学习。美不美?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去7-11打工反而很赚?

但事实是:我在日本7-11干过三个月,每天7点早班,通宵班,同时我还要装修自己的店铺,还要上课(语言+经营学)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除了这些,我还要自己大量学习,看别人是怎么教语言的,花钱买别人的付费课程,再订阅一些付费的英日双语内容,疯狂学习,这还不够。

因为你还需要打造自己的独特性和差异化出来,才能让别人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

而我跟很多单纯教语言的中英文不一样,他们只负责“教”,毕竟我花钱体验过,才能找自己走的,他们没的。我却可以提供“信息和情报”,我不会只教语言,否则埋没我一堆的知识。

日本的这些精英们,本就是各企业的老板或者是部长之类的身份,有些是东大,早大,庆应的学生,他们对于中国的一些东西很感兴趣。如果我敏锐捕捉到他感兴趣的某样东西,比如他提到百度,阿里,腾讯……好,我就跟他谈那些,给他更多知识,并附带去教某些语言词汇表达。

毕竟我没去日本前,就跟黄有璨写过中国互联网运营简史这类文章,当时做了大量研究,沸腾十年,腾讯传,知网的报告都看了个遍。再比如我遇到过跟我聊运动,料理的,那就结合这些话题去教他语言。还有聊旅游的,我去的国家不多,但也去过一些,我就会告诉他这个地方怎么怎么样,你可以怎么怎么玩……

我教语言,从来不会强教,话题有弹性,但语言教授的底层逻辑是不变的。

我,一个非对外汉语、非语言学专业,无教学经验的人。而这些日本精英们本就挑剔,让他们的体验变好,意味着我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去研究,我就是这么边学边出售服务,跟科班的比,我完全不专业,但是我洞察到的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你按照科班教学方法就能教会一个人”而是,你要去挖掘他的内在驱动力,这样能让他对这件事充满学习动力。这就是别人给不了他的,而你能给的。

你想,一个是一板一眼的跟你灌输纯技能型的内容,一个是加入大量你感兴趣且你不知道的内容作为你的材料,再让你去学习。你觉得哪个诱惑力大?我给他们的是超出他们预期外的体验和价值,这就是我的竞争优势。

但是我也想告诉各位,这背后是离不开大量学习的。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知识量和教强的洞察能力去支撑,你很难做到用我的路径去留存住他们。

最后,总结一下,我提了3个案例:
1.我客户餐厅的案例
2.我在711打工的经历
3.我教日本人中英文的思路

其实你们不难抽出一个我做这些事的思考共性。

1.一个人一定要去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洞察能力,年轻如此,年老也务必如此。因为你有好奇,你才可能去发自内心的“追问”和“求解”。我见过太多聪明的人但完全没有好奇心,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兴趣,最后走上不尽人意的路,且充满负面情绪,这是很可怕的。我希望大家能培养保留这个特质。

2.对任何职位,任何身份的人都尽量去做到尊重和平等对待,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我做过711便利店的店员,我也不觉得丢脸,我照样可以大大方方说出来,也许我上述的问题抛给你,你还不一定能回答出来,按照鄙视的逻辑,你可能连我这样一个711店员都不如,对吧。所以,隔行如隔山,没必要去低看一些岗位,眼高手低要不得。

3.你需要多行业多领域的去学习和了解一些知识。不要太功利的去“学习”,不要总是用“有用论”这种粗暴的逻辑去质疑某些东西。“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也许某一天有个机会来临,你却因为没这块知识生生错过了呢?

世界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当忽然的随机与不确定性来临时,能够抓住的人,恰恰是持续稳步积淀的那帮人。也许一个人的命运的改变就是在这些不确定性中呢?

链接

生财

视频号封面美化小知识~ 这些免费又好看的字体你舍得错过吗?(链接内含福利哦) 难道非要花钱才能用

2024-4-9 6:54:09

生财

大家看看自己的知乎帐号,会有惊喜喔[太阳]我们公司几个帐号创作者等级,今天下一午突然一起跳了二、三级

2024-4-9 6:54: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