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课被“割韭菜”了?聊聊知识付费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
搞钱的路上,经常需要买课,相信圈内大家也没少买。今天结合一个朋友的事例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跟我说他买了个网课被人“割韭菜”了。顺势还跟我抱怨最近做视频号培训的“割韭菜”的特别多。
跟他聊了聊发现,他花了299买了这门课,课程里教了如果设置主页,如何打造人设,如何拍摄剪辑视频,以及视频号的平台倾向等等。在我看来这个课还是可以的,作者足够真诚,讲述的内容也很有实用。于是我问他为什么觉得自己被“割韭菜”了。
他说,我学了这么久,都按照他说的做了,才做了几百个粉丝,学这个课的最多的人才做了一两万粉丝,而且根本变现不了,他这不是“割韭菜”是什么?
听他说了这些,我没再继续说下去。因为我心里的“割韭菜”和他定义的“割韭菜”完全不是一码事儿。
“割韭菜”的问题以后再谈,今天先谈谈购买网课的时候我们到底在买什么?
我这位朋友的问题,其实就是自己预期的网课内容和实际买到的不符,造成了心理落差所以才把卖课的人骂成是“割韭菜”。
什么叫预期不符呢?这个词可能比较抽象,举个例子方便理解。
比如我听到有人说买了2块钱彩票能中500万,于是我也花2块钱,准备付款之后马上提走500万,装钱的麻袋都准备好了,然后开奖了你告诉我我没中,于是我心里落差太大,所以要把卖彩票的店主骂一顿。
这个例子可能有点夸张了,但是问题都是同样的问题。
以我的经历,这世界上大多数交易都是公平交易,不能说完全是等价交易吧,但是其中多点少点真的差不多。
比如课程这个事儿吧,我如果花了299其实就只能买到299的东西,别说299了,就算我花了999也就只能买到999的东西,良心些的店主可能给我装上1599的东西,奸商一点的店主可能给我599的东西,但是最终都不会差太多。
如果我企图花299或者999买到价值10万的东西,那基本上不可能的。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市场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么说吧,如果我花了299,买到的课能保证我赚10万的话,那岂不是全天下的人都要去买?
所以,如果我们买的是299的东西,我们就要有他价值不会太过偏离299的觉悟。
接下来再聊聊应该如何看待网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电影中见过淘金的场景,很多人站在过膝的河水里,水里有很多沙子,然后用淘金盘把沙子捞起来,来回抖动淘金盘,把上面的大块沙子先淘出,然后是大点的沙粒,最后一点点把沙子全部淘掉剩下几粒金沙。
我们买到的网课就是这一片沙子,里面的金沙的价值就等于我们付出的学费,和我们付出淘金的时间和体力的总和。
这是公平交易。
所以我们拿到一门课程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从这沙子中淘到自己需要的金子,而一旦我们把这门课程定义成“割韭菜”了,就相当于我们放弃从这里面淘金子了,当我认定沙子里没金子了,我当然就会直接把这沙子扔掉。
所以并不是卖课的人在“割韭菜”,而是我们自己选择放弃自己当初买沙子的成本了。
还有些人会吐槽别人卖课文案说的夸张,“他自己明明说那么多人学了他的课都发财了,我们买了课都没发财这不是骗人吗?”
那你想想,如果让你卖沙子你会怎么说?我想你最想说的就是,昨天就有人买了我的沙子淘到了金子。我敢保证我的沙子里是有金子的,为什么敢保证,因为这是事实,事实就是这堆沙子里一定有金子,要看买的人愿不愿意淘了。
所以,以后不要轻易认定别人“割韭菜”了,因为这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正确的方法是,相信沙子里有金子,努力去淘出来。即便是有一两次没淘到我们想要的,那我们的损失也只是几百块钱的学费而已。
可是一旦我认为天下的沙子里都没金子了,那我们损失的就是整个后半生淘到金子的机会了。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